第(3/3)页 名声已经飘扬到市里,省里,甚至到了京市。 这就不得不提今年那个新进妇联的小知青乔月季。 她给家里写信的时候,几乎是每一封都要提起这个让她崇拜的周主任。 乔家位高权重。 乔老爷子管的还就是农业这一块,听到孙女提起这么一个农业人才,不免就让乔父写信的时候打听一番。 这一打听不得了。 乔父直接将当年的报纸都给挖掘出来了,又把这些年北大荒的建设的报道给挖出来。 这些都出自记者孙元庆之手。 孙元庆自从采访过周婳之后,对北大荒的建设一直十分关注,知道养殖场,鱼塘,冬小麦都是周婳给出的建议。 他就更兴奋了,一次一次的深挖采访,不过都是金团长接受采访的,再就是养殖场的愣头青周卫兵。 从他们的口中知道了不少关于周主任的各种光辉事迹。 就这么说吧,孙元庆现在找对象都是照着周主任这个标准来的。 所以当孙元庆接到乔老爷子邀约采访的时候,也是很兴奋, “老爷子,您想知道点什么?” 乔老爷子砸吧砸吧嘴, “我听月季说,他们妇联有个女同志很优秀,不但文稿写得好,画画一流,更是在农业方面有突出的贡献,这篇报道是你写的,对于周同志,你是怎么看的?” 孙元庆懵逼了三秒,反应过来,赶紧道, “老爷子,不瞒您说,这报道还真是我两年前写的,这个周主任可不得了,你是没看到那一手墙绘,就跟真的一样。” “这一年来我跟踪采访北大荒,发现在68年干旱的时候,整个北方地区产量都下降了,只有这个三十二团保持了百分之三百的增速。” 乔老爷子越听越邪乎, 孙家这个小孙子他知道,从来是个眼里没人的。 能让他这么下本钱夸的,那真人得是牛成啥样。 乔老爷子思来想去,往黑省打了个电话, “对对对,你把这个周主任的资料调过来我看看,有可用的人才,你们地方可不能藏私,现在全国都在寻觅农业人才,'' 把这样一个专业性的人才放在地方实在是可惜了,咱们可以让这位同志站在更广大的平台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