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东渡黄河,总督出降-《抗清》


    第(1/3)页

    黄河孟津关,大批打着周军旗号的士卒牵着战马在渡口焦急等待着。

    河中央,十几条渡船在上百名渡工的奋力摇舵下正向着对岸驰去。

    船上是第一批渡河的380名周军将士,带队的是前绿营出身的标统徐霖。

    这380名周军将士人皆披双甲,携带长刀弓弩,抵岸后要立即拿下北岸的孟县巡检司。

    该司驻扎的巡兵虽然只有两百多人,但巡检司设在高处占了居高临下地利,因此徐霖要带领这380名士卒迅速夺取该司,不给巡检司往县城通报消息的机会。

    也就是这次北上王五主打的就是一个快,快到他领军过去后,当地的清军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巡检司的巡兵多是乡勇和地痞无赖组成,战斗力绝对是不高的,加之巡兵又没有火炮火铳,所以只要渡河过程中不出现意外,解决巡检司对于徐霖带领的380名周军精锐而言,根本是小菜一碟。

    与此同时,与孟津关互成掎角之势的小平津关也有大量周军将士正在渡河。

    相比孟津关这边还需要解决对岸巡检司,小平津关那边就轻松多了,因为对岸只有一个巡检司的派出机构巡检所。

    该巡检所主要用于缉私盐的,故而只有几十人。

    如果孟津这边主渡口发生意外,就由小平津关渡河的周军过来解决孟县巡检司那帮杂兵,接应主力渡河。

    由于洛阳失守太快,加之河南清军主力现在都集中在豫东、豫南地区,因而黄河对面怀庆府的驻防清军并没有多少,穆里玛估计也就两千人左右,加上地方乡勇,整个怀庆府能够对周军形成威胁的最多三千人。

    鳌拜的突然被杀让燕京朝堂陷入暂时“停摆”,连带着燕京同河南方面的各种情报沟通以及军事部署都出现混乱,而且谁也没想到穆里玛这等满洲要员竟然会引叛军渡河,叛军速度又会如此之快,这就使得周军的快速集结北上一下打在了满清这条毒蛇的七寸上。

    只要能成功渡过黄河,就能把满清这条毒蛇砍成几段

    孟津码头边,王五一直在眺望河中央,除了担心对岸清军的巡检司发现周军渡河外,也是担心渡船上发生士卒落水事件。

    好在能被选为渡口地段的水面多宽阔故而水流不急,加之渡工都是世代以渡河为生,每日所渡之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哪里会失手。

    分别在孟津关和小平津关东渡黄河的周军共有7500人,为此王五将各部所有战马全征召了过来,虽然这7500人中能称之为骑兵的最多2000人,其他人只能勉强骑马,与在郾城重创关外八旗的马宝部吴军精锐骑兵根本没法比。

    就是王五自个也只是个半吊子水平,让他骑马赶路可以,叫他在马上做出什么劈砍冲刺的战术动作,真就为难他了。

    但只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支7500名“半机动化”的奇袭兵马还真能做到直捣黄龙,从而震惊整个天下。

    就此宣告满清灭亡。

    于孟津关东渡的5000人是从忠勇、忠武、忠信三镇抽调的骑兵,由王五直接指挥。

    于小津关东渡的是由皖国公世子刘亨指挥的2500名北府骑兵。

    洛阳被王五交给了北府左都督郭升负责,这位老将听说要北上奇袭燕京斩清廷的首,激动之下便要随军一同行动。

    但其毕竟年近六旬,身子骨根本不可能承受这场长途奇袭战,加之虎帅之子李复国又稍显稚嫩,王五只能劝说郭升主持洛阳大局。

    并提醒郭升等人,岳乐不可能坐视汝州、洛阳、南阳被周军控制,东线的周军主力又改攻为守,那么腾出手来的岳乐肯定会不遗余力攻打汝州,切断洛阳和南阳的联系。

    所以洛阳和南阳要倾尽全力支援汝州,绝不能让这座豫中重镇重新落到清军手中。

    支援,不仅仅是兵马调动的支援,更是人力、钱粮各种物资的支援。

    显然,郭升比李复国这个年纪更适合坐镇洛阳为汝州保卫战筹措战略物资,也更适合重新建立地方政权。

    为了让郭升能够有效指挥留守洛阳的忠勇镇各部,王五在出发前特意召集营官以上将领隆重介绍了郭升,并将当年郝摇旗赠给自己的闯王刀交于郭升,对众将言明见郭如见王,谁敢违抗军令不遵郭老都督指挥,闯王刀下无冤魂。

    如此安排,主要是忠勇镇是以吴军原义勇、忠勇二营精锐改编而来,而郭升是忠贞营出身,难免会有将领心中不服郭升。

    高大捷事后也特意把陆亨、方英等人召到一起,让他们听从郭老都督指挥不要抱有抵触心理,若有人不听郭升的,不必定国公下令他高大捷回来就动手宰人。

    陆亨一直是高大捷的副将,自是没有二话。

    方英是之前奉伯父方光琛之命护送公主前来荆州成婚的侍卫队长,后来一直留在荆州保护公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