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采购协议肯定是要签的。” 罗阳点头道:“但是有一点希望姜叔你能理解,鲲鹏的供货渠道肯定不止远帆一家,我只能保证将来的采购至少一半从远帆这里拿货。” 远帆有自己的风险考虑,鲲鹏也有自己的安全述求。 姜远山能理解。 撇开姜帆的因素,其实两人这么交流,反倒是更顺畅。 “没其他急事吧?” 电池的话题刚告一段落,老姜就急着聊起了风能发电项目:“上次咱们只谈了一个框架,里面还有很多细节都没来及说,这两天我也花时间了解了一下相关产业政策.” “政策上肯定是没问题的。” 姜远山不过是这两天临时磨刀,罗阳可是准备了一段时间的,了解的相关信息可比他详细多了。 “其实这一块在技术上倒是没有太大的难点。” 既然已经打算合作,那就要展现坦诚,罗阳实话实说道:“欧洲那边早就有了类似的风力发电装置,只不过在转化能效比上还有点欠缺,最为关键的是缺乏统一的大市场,没办法形成规模” 对于一件产品而言,除了技术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市场规模。 其实很多技术以及概念都是欧米那边先出来,但始终得不到更大规模的应用。 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单一的、具备消费潜力的统一大市场。 没有大规模应用,就没有效益。 没有效益,就不会有持续性投入。 没有持续性投入,就没有更新的技术迭代。 经过持续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华夏形成了一个14亿人口基数的单一大市场,大部分新技术应用端放到这个市场里面,都会发生量级变化。 智能手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新能源汽车、芯片. 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单一大市场在技术应用端的重要作用。 “你不是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吗?” 罗阳的一番理论,让姜远山耳目一新。 同时也深深感到疑惑。 一个学土木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对宏观经济学方面有如此独到的见解? “我在学校里可以随便窜专业。” 罗阳含糊的解释了一句,接着掰回话题道:“这不是重点,关键是我们要做的项目也符合这一条规律,不论是光伏发电,还是风力发电,最终的产业兴起,还是要先立足国内市场。” 姜远山陷入了沉思之中。 刚才的话里,带到了光伏产业。 隐隐触动了老姜的思维。 他之所以信心十足的扩大产能,就是基于出口市场。 现在罗阳拿出的这套理论,很有说服性,那么问题就来了。 光伏产业在国内还没有形成爆发式市场,生产端却一拥而上,将生命线寄托于海外市场 远帆不是外贸企业! “按照你的说法,国内在风能发电这一块上,也并不具备大规模应用市场啊?” “可是新能源产业已经不可阻挡!” 罗阳将倒好的一杯茶推到姜远山的面前:“姜叔,国家一定有能源安全的需求,在可控核聚变技术达成突破之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新能源一定会成为未来几十年里的主流方向。” 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姜远山的内心。 他之所以创建远帆集团,走新能源产业的道路,不就是遵循了这一核心理念吗? “知道刚才我和唐海林谈了些什么吗?” “土地变更项目用途的事情?” 姜远山申请下来的220亩土地指标,立项是基于光伏产业,现在其中140亩要变成风能发电项目用途,所有的申报资料以及相关研讨会内容,都需要变更。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