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蔡颐也来劝说过两次,可谢浔什么话也听不进去,是一门心思要藏拙。 这一藏拙,七八年过去,竟真拙了。 本该成长为像柳悬和蔡颐那般不分伯仲的天子骄子,却顾及帝王猜忌之心,唯恐奸佞陷害,谢浔不再去学堂,成日里就吃喝玩乐,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挥霍又招摇的纨绔,就连亲爹提起都要捶胸顿足:顽劣不成材。 满京城的人再提起谢浔,都要替平国公叹息,偌大的国公府,却生出来一个草包纨绔,这是要把家都败光啊,可怜平国公戎马一生,将来却是后继无人。 毕竟,这种儿子,还不如没有。 谢浔的纨绔事迹,满京城无人不晓,也因此,当年之事,渐渐没有人提起。 纵使没有了抱负,可谢浔活得恣意,今日去听曲,明日去吃酒,京中什么楼里有什么样的姑娘,哪个姑娘弹什么曲好听,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虽然平国公为此没少责打,可谢浔却半点没有放在心上。 党争如火如荼,他觉得自己只要像现在这样,就不会有人把心思打到国公府头上,谢家便可安然无恙。 可当今皇帝没有子嗣,迟早都要在宗室中择一人册立储君。 韩,恒,敬三位亲王斗得死去活来,平国公府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只忠于大晋君王,不偏向任何一方,可也因此,将人彻底得罪了。 谁也没想到,三位亲王都死了,最终上位的,是敬王世子宋千帆,朝臣有所质疑,但宋千帆还是被禁军统领于挺拥上皇位。 新帝登基,便暴露了真面目,宠信奸佞之臣,实行暴政,加重税收,百姓民不聊生。 朝局混乱,外敌入侵,朝中之臣主张议和,在南国的威胁之下,仍然执意割地求和,多少忠臣因为劝谏而死在暴君之手。 直到南国快攻入京了,偌大的晋朝,却无一武人能领兵打战。 谢家最终也落得像当年的裴家相似的下场,可太后尚在,宋千帆因此顾忌,而不敢对谢家下狠手,只给了流放。 年幼之时满腔抱负,如今却落得全家流放的下场,他心知,至少人都活着,已经是不幸中的幸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