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80年代初,中专是抢手货,那些家庭条件一般、身背农村户口、素质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为了实现离开乡村这一朴素的愿望,报考中专,成了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 毕业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对当时城乡二元化社会里的农村青少年及其家长,所产生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 离开乡村,在城市、工厂或者单位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每月领一份稳定的薪水,是当时每一个农村青年的梦想。因此,当上述四个领域的中专学生,改为在初中毕业生中招生之后,报考中专的初中毕业生,非常踊跃。 最初的几年,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都要进行筛选考试,只有进入全校前十名二十名之内,才具有报考中专的资格。 那些考不上中专的学生,只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人将户口迁入城镇,怀着一种失落的心情,去上高中。 这就是现在这个年代的美好现实,但这种美好现实,到了后来,却变成了不断打击中专生的残酷现实。 他们读了两三年中专,拿到一张薄薄的毕业文凭,等待分配工作的时候,最先等到的,却是他们当年考不上中专只能上高中的同学,这个时候却通过高考,获得了上大学甚至是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资格。 这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他们内心的冲击,可能不亚于一颗原子弹。这批人当年在学习上不如自己,他们没考上中专只能去上高中。三年过去了,他们只获得了一个吃国家粮的身份,而那些人却考上了大学,甚至知名的大学,他们只能闷闷不乐地看着这批人风光八面。 他们毕业分配的去向,在这份郁闷的心情之中,终于等来了。拿着报到证,他们的心情再一次失落。 他们都去了最基层的单位。农林水专业的学生,大都去了乡镇做农村工作,工商财专业的学生稍好一点,去乡镇工商所或者财税所、供销社,也有一大批去了地方国有企业。医护类专业的毕业生,去了基层卫生系统。这批毕业生分配去向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换句话说,他们从农村里出来,最终双回到农村工作。所不同的是,他们原来的身份是农民,现在的身份,则是做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留在县城工作的已经寥寥无几,能够到地级市工作的话,则是他们的祖宗烧了高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