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零章 大规模推广的忧虑-《重生之我们的80年代》


    第(2/3)页

    李双墸的建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建国以后,国家一直喜欢发动群众集体的力量,不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集体农场、公社,亦或是开发边疆所采用的建设兵团制度,都是汇集了集体的力量。

    不过集体力量虽然大,但经常会变了味。

    就李良印象中的,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原来的时空里面,李良在师范院校毕业以后,分配到了禾康县西马乡的中心小学教书。当时的西马乡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农民收入不高。不过当时的西马乡有个优势,就是来自粤省的移民比较多。

    战争年代里,从粤省躲避战火的粤省人,成群结队的从粤省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马乡的荒滩上扎根落户。他们在开垦出的旱地里种上了西瓜、车前子、竹篙薯、花生等经济作物。之后,又将一部分旱地改成水田,栽上了水稻。几年后,生产得到发展,生活有了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有人回粤省老家探亲,了解到百合球茎作为一种新型蔬菜,在粤省市场上销售的很好。

    他们从粤省老家探亲回来,就开始发展百合种植产业。他们那时候也遇到了和李良现在一样的问题,如果按部就班的发展,那这个产业发展的就会很慢,很容易错失市场先机。而如果采用政府推广的模式,则资金和人员、物资调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当时他们就采用了后者,游说了西马乡政府主要领导,通过了政府带动、农户集体种植经营的方式,大力发展百合种植产业。

    在第一年,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禾康县西马乡当时种植的一千多亩百合球茎产业一炮而红,百合球茎产品在粤省市场供不应求。

    但是第二年百合成熟的时候,噩梦不期而至。由于政府只顾着引导农户种植,而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去开拓市场。第二年百合球茎上市的时候,粤省本地百合产量也开始井喷,那一年西马乡出产的百合球茎一下子就没有了市场,产品全部砸在了农户的手里。

    一方面农户的产出卖不出去,投入的成本无法得到回报;另一方面,西马乡政府尝到了第一年的甜头以后,政府工作人员没有预料到销售困境这么快就出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