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运河8-《宋春归》
第(2/3)页
“先生,你就别逗我了,快说要些什么吧!”虞慎急不可耐地拿出纸笔,向周南问道。
“先要些金花菜、盐蒿子,要带着根、能种活的嫩苗,越多越好;再要一千只羊,还要五千条鱼苗,五千只河蟹。”周南一口气点了一大堆。
“这么多?!这鱼苗太小,也不好吃啊!”虞慎一边记着,一边嘟囔着说道,“就是行军打仗,也没有先犒军的道理啊。”
“犒什么军啊?我这可是要治田用的!”周南转身向帐篷内走去。
虞慎跟在周南身后,央求道:“先生,左右无人,快告诉我吧,要这些能如何治田?”
“日后自然知道。”周南不想多说,反而对虞慎说道:“田地咸湿,都是因为海潮上泛,潮退盐留,再加上潞河河水每年水量不定,田地无水则咸,得水则润,是以治田必先治水。这些,你那什么经上面都有,不必我细说。别人治田,你去治水。先想办法,使这三水村不受海潮盐害,你可有办法?”
虞慎听周南让他治理河水,正是他的强项,当即说道:“先生放心,我会详尽勘查,尽快定出一个方案,请先生定夺。”
周南摆手说道:“治河建闸的事我也不懂,倘若说错了,反倒连累你。我只要村四周的河水时时有水浇地,又不必受海潮浸漫,至于如何做,你自己拿主意就是。治河所需物料、人力,凭我的印信让李都头前往武清县调用就是。”
虞慎难以置信地看了看周南,似乎想从周南的表情上辩别一下,周南说的不懂治河的话是真还是假。周南真的是不懂水利工程的事情,而不是故作谦虚。他之所以敢放手让虞慎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去做,是因为,第一,虞慎怎么说都是正经八百的学习过河道治理的,而且还自己跑到大宋,找专门的水利官员的著作去学习,更在吴中一带见识过很多水利设施;第二,武清这一片,本来就是河泽众多,又临近渤海,不会像内陆,如果治河的思路错了,会殃及河两岸方圆百十里的百姓性命。在这里,即便错了,顶多是流到其他的沼泽湖泊里面去,害不了百姓。再有就是要治理的这条潞河,在三水村这一段,已经算不得大河了,放在后世,也只是一条大一些的水渠。正因为这三点原因,周南才敢放手让虞慎去做。
“那先生这里,就没有人服侍了,小九又不会写字……”虞慎恨不得立即就开始自己治河的事,可是又担心周南这里事务繁多,没有人侍从。
“我自己也能写,不用担心,再说了你治水也离不开这三水村,早晚你总要回来住宿。”周南写不好毛笔字,所以很少动手写字。不过他现在才发现,原来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有了“钢笔”了,只不过这种笔只能叫竹笔。没错,就是用细竹竿做成的,长短和后世的钢笔差不多,只是将竹管的前端削成了钢笔笔尖的样子,最让周南惊异的是,这种用竹管削出来的笔尖,竟然也和后世钢笔一样,有方便墨水流下的导流槽,导流槽上端还有一个圆孔——和真正钢笔笔尖的相似程度,几乎让周南怀疑是不是有人在他之前的穿越到了这里。
虞慎想想也是,自己白天忙完了,晚上回来,一样可以帮周南抄写、记录,便对周南说道:“先生,我这就先将刚才说的事做完,等着四组治田的人分派停当后,我再去查看河道。”周南点点头,虞慎带着刚才记录下来的纸,快步向外面走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