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运河3-《宋春归》
第(2/3)页
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北宋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央集权、封建土地所有制,天生与资本主义的个人至上的个人权利、社会化大生产、原始积累是相对的,矛盾的,所以即便北宋没有受到外敌入侵,也不会发展出资本主义。周南并不这样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的思想的觉悟,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制度,一定会被更先进的生产制度所取代,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当自己带领工匠将水力驱动的转轮,来带动各种各样的生产机械时,那自己将来所造出的这轮水力机械,会不会是向着资本主义开进的车轮呢?
周南虽然有些担心,可是却没有后悔,毕竟自己穿越而来,本身所依靠的就是后世的知识,如果放弃这些知识和这些知识对自己所带来的改变,那自己不过是这芸芸众生中一个最平常不过的猎户了。
周南一瞬间,有一些激动,扭头对虞慎说道:“也不必乘船入武清县城了,便从这里下船吧。步行入武清,一路之上,也好让众农师、工匠,还有你,都亲眼看看,商量一下,如何治水、治田、种稻。”
虞慎见周南发话,便向船夫下令靠岸,一行人上岸后,从田野中向东南方向的武清县走去。周南的亲军侍卫则在后面不远处跟随。
上了岸,走在地面上,脚下尽是泛着白的盐碱地。这个时代,海岸线侵入内陆更多,海水日复一日地漫灌侵袭,使得土地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潮水一退,再加上这里降雨少,再经风吹日晒,天然就是一大片盐场,想不是盐碱地都不行。
盐碱地的问题,在后世也是个麻烦。应对的办法,也只能是采用后世的办法,在河道入海口处修建河闸,不让海水倒灌进来。还有就是用圩田的办法,将这些田地分割成一块块儿的圩田,在田地四周修筑排水沟,同时利用河流的淡水对这些修筑起来的圩田进行冲刷,减轻土地中的盐分,达到庄稼生长的条件。
说实在的,这里湿地多,河流多,确实是种植水稻。只可惜就是这些盐碱地,就是能种水稻了,产量也肯定不高。
“你们都是种过水稻的,都说说看,这里能不能种水稻?怎么种才行?”周南向这些跟在自己身后的三十名农师问道。
这些农师有的三三两两说着话,有的蹲下来用手捻着从地上抓起的土块,还有的抓起土放到嘴里去尝的,听周南问话,都站了起来,其中一个黝黑精瘦的男子向周南说道:“小人看这里地性湿咸,若要种稻,则要去掉咸性才好种稻。”
“如何去掉咸性啊?”周南紧跟着问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