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改名千里镜3-《宋春归》
第(2/3)页
自古以来,朝廷虽有重刑,可是贩盐的私贩却屡禁不绝,便是这个原因。
如今无论自己这里给多高的价,燕京那里都没有人将皮货偷偷卖给他,只能说明一件事:燕京城的那位公主和她的小朝廷,已经将燕京一地的行商坐贾以及货物都牢牢控制在手中了!
换句话说,往日分散的燕京客商,现在已经聚拢起来了。就像汴京城里的行会一般,汴京甚至各地行会如今已经日益壮大,最初本是同业或者同乡的商人结社,好让自己这群人的实力更大,保护自身的,到现在发展成了可以与官府隐然平起平坐的行会。
行会既接受官府的要求,筹办所需的用品,又能统一货物价格,限制竞争;还能应付官府科索。
若是行会内商户联手,几乎可以控制汴京城中的货物价格,就像每年春天粮行就会太高米价。
汴京的商贾行会只不过是商人自行组织,已经如此厉害了,燕京城里那些商户,只怕是被辽人公主的朝廷这个
“大行会”给聚拢起来了,才会造成如此断货的局面。恐怕日后辽人公主就像是各行各业的总行首,想要卖什么货,就卖什么货;向要卖什么价,就要卖什么价了。
蔡攸将自己的担忧告诉给了李邦彦。李邦彦虽然是生于商人家中,可一时也没想到太多。
见蔡攸发愁,不以为意地说道:“辽人断货,蔡枢密可向西夏那里买啊!西夏也多是养羊之地。”蔡攸连连摇头,说道:“若是如此,倒是不用忧心了。只是士美有所不知,西夏虽有羊,只是羊皮皮质太差;辽人的羊皮毛长绒厚、松散,加上皮板柔韧,做出的皮袍、皮裘柔软舒适,不能同日而语。用西夏羊皮做出来的袍子卖不出好价,就算是给军中将士做,也通不过。这就像是北珠晶莹剔透,绝非南珠可比一样。”听蔡攸如此分析,李邦彦这才感到严重。
他们家中的金银铺,虽然还有些存货,可是已经不多了,往常进货的客商,也都说买不到北面的珍珠、玛瑙、银器等货了。
“士美也不必如此忧心。辽人如此,不过是想能在边市上得些利罢了。我等只消与这位辽人驸马打点好关系,何愁日后无利可图?甚至比以往获利更多。”蔡攸安慰李邦彦道。
“居安兄何以如此说?”李邦彦不解地问道。
“如今燕京一地无论何种商货,均为其朝廷掌控,就如这皮货一般,若能多亲近这位驸马,到边市一开,找个可靠之人,不必贪多,只求一样货物大宗买卖,便够一族人吃穿了。”蔡攸妻弟做皮货生意,当然知道其中的利润,加上这次周南只是随便找人一说,就卖给他五万件皮货,蔡攸自然打定主意,要跟这位驸马爷搞好关系,好保证日后自己的皮货货源充足,甚至还想着独自揽下燕京一地输出到大宋国的皮货生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