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三子传说》圣人篇四-《山海经之三子传说》


    第(2/3)页

    在所有的孔子祠宇中,圣人皆微微鞠躬着腰,双手轻轻交握,面露慈祥的微笑,便是这一种谦卑的姿态足以令后人学半辈子。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子,问礼于老子,拜齿龀小童项橐、郯子为师。

    最为乐道的大约是从【万年历】看到的“两小儿辨日”。一说日出为近,一说日中为近;一说日出而大中而小(从视觉辨);一说日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若探汤(从感觉辨)。各论以据,互不相让。时孔子路过,疑而问,却不能判。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圣人一片茫然,自认不知。

    若考证,此事断然杜撰,但从另一面说明了圣人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矣。这也反映了圣人谦虚的态度。

    孔子的传道由来坎壈,授之者少,拒之者多。

    当时周室失位,诸候逐利,天下纷乱,伦纲垂废。屡屡碰壁,流徒失所。

    有一次与诸弟子失散,孤身一人寻径至城门下。时颜回寻出门来,问守门者,具以俏像。那守门者正瞥见孔子:“莫不是那暤暤若丧家之犬者乎?”。可见当时圣人潦倒困迫不得志。

    后世明朝徐渭徐文长郁抑失意,取此一段,自命“圣人门下走狗”,而后清之扬州八怪之首郑夑亦恒不得志,又自命“青藤门下走狗”。(徐渭又号“青藤道人”)。虽然二士自诩圣人门下,而其后的操守怎比圣人?一个愤懑以石击自己头颅,一个拔扈怪异,失了圣人处困而能“君子自省”的道德。

    孔子曾说:“非兽非兕,率彼旷野”。怀疑起自己的道来。

    颜回说:“夫子之道盛大,小不堪载”。

    圣人释怀,率诸贤周游列国,布经传道,其志弥坚。

    孔子布道途中,逢着许多高尚的隐士,晨门者,长沮者,桀溺者,楚狂接舆者等,其才其智俱不弱于孔子,而都选择了隐退,遇着孔子均投以尊敬和劝说:天下之大,哪里有入门;众生昏沌,哪里有津口。圣人不以为然,继续布道,为万民寻找立世立身之本。

    圣人最落魄失意时也想过归隐,曾云:“欲居九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而最终仍以天下为自任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乃继续前进,黔首黑面,兀兀穷年,这份锲而不舍的精神足令后人效学。

    孔子布道离开齐国时,收起刚洗的米,转身既走,而离开鲁国时犹胜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三步一回顾,且说:“走慢些,走慢些…”。那是不舍离开自己的故国家园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