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儿子知道了,不劳母亲费心!”子兰不耐烦道。 “唉┄┄你若真不要我操心,我又何须在这红尘中打滚!”郑袖叹道。 子兰未得到母亲许可,垂头丧气的离开了南宫,心中仍然有些不死心,心想且依母亲所言,走一步看一步吧! 子兰走后,郑袖先去东宫见了楚王之妻南后,随后又去拜见了楚王的几个妃子,听了听各人的口风。回头之际,郑袖让人去传靳尚来见。 景鲤一边派人通知大臣们第二日一早上朝议事,一边连夜召集了景翠、景缺等景氏一族要员商议对策。 屈原闻得楚王蒙难,秦国以此索要八百里土地,气得大骂。正在屈原急得团团转的时候,靳尚来了。平日里靳尚与屈原相交不多,可谓非友非敌,屈原一见靳尚,知道必为楚王大事而来,二人相互寒暄之后,靳尚开口道: “左徒深得大王信赖,今日之事有何高见?” “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兵!”屈原斩钉截铁道。 “投鼠忌器,即使出兵,又能如何?” “秦王此举非王者所为,必有蹊跷!出兵乃是为了摆明我楚国态度立场,打与不打,并不重要!” “左徒要出兵,倘若大王有个闪失,左徒乃我楚国罪人,左徒能担当得起?” “大王无忧!倘若大王真有闪失,我屈原宁愿背负千古骂名!” “左徒高义,甘愿背负骂名,令尹大人肯背吗?他必不肯冒此风险!其二,景氏也不会背上割地求饶的骂名!依我之见,明日朝堂之上,景氏必定要求迎回太子,立太子为王!” “大王尚在人世,此事尚有回旋余地,怎能轻易易主?”屈原反对道。 “国不可一日无主,景氏平衡利弊,自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举措!倘若太子登基,景氏一族便可牢牢把握朝政,左徒难道不知道其中道理?” “唉┄┄大臣弄权,我楚国要亡了啦┄┄!”屈原叹道。 “左徒若肯挺身而出,我楚国未必会亡!” “上大夫此话怎讲?” “若景氏拥立太子为王,左徒可力争令尹之位,如此朝政平稳,山河不动,我楚国仍可大有作为!” 靳尚道。 “不行!大王蒙尘,我却因此求取高位,岂非乘人之危,小人行径!”屈原摇头道。 “大人爱惜名声,却又甘愿背负骂名,我就不懂了!” 靳尚不以为然道。 “那不一样,不一样啊!”屈原叹道。 “有人推举子兰公子为令尹,左徒大人以为如何啊?” 靳尚突然问道。 “子兰公子?断然不可!上大夫何不自己争取令尹之位?” “左徒大人取笑了!靳尚能有今日,全仗大王之威,大王不在,我何以服众?靳尚一没有令尹之才,二来年纪也大了!” “那就只有迎回大王这一条路可走了!” “如何迎回?倘若割去我楚国八百里土地,秦国仍然不肯放回大王,如何是好?” “屈原愿出使秦国,不迎回楚王,誓不回楚!”屈原正色道。 靳尚走后,屈原在家中踱来踱去,苦苦思索,突然身后有人问道: “大人┄┄小人┄┄小人能否说几句话?” 屈原转身一看,原来是书童黄歇,疑道: “什么事?你说吧!” “无论大王回与不回,唯有大人做了令尹我楚国才有希望,大人为何不尽力争取?”黄歇问道。 “大王蒙尘,首先考虑的因该是如何救出大王,这才是做臣子的本分!” “大人誓言救不回大王誓不回楚,果真如此,我楚国危矣!我听说当初大人反对大王往秦,但大王不听劝阻还是去了。大王并非孩子,自己做错了事就要承担后果,凭什么要大人您去承担?大人是大王之臣不错,但若楚国因此再失去一位像大人这样的贤臣,楚国从此衰落,又岂是大王愿意看到的结果呢?大人此举又是否明智呢?” 屈原一怔,没想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竟然说出这一番话来,正在犹豫之际,听黄歇又道: “秦乃虎狼之国,人人皆为利往!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抓了大王,又怎会轻易放回呢?即使那秦王后悔当初鲁莽之举,他难道不怕大王回来兵戈相向吗?如今正是齐魏韩三国讨论伐秦之际,倘若再加上楚国,秦国定然难以抵挡,因此他们必定以楚王来要挟楚国出兵为秦国解围,而不是放回楚王!” “黄歇!你怎知道这些天下大事?”屈原惊问道。 “大人,小人不过是闲来无事,好奇罢了,说得对与不对,全凭大人衡量!”黄歇笑道。 后来屈原收了黄歇做学生,多年之后,黄歇在楚国拜相,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也就是春申君。 第二日景鲤主持楚国朝政,商议如何应对楚王蒙尘之事,朝中议论纷纷,景氏一族果然提出了迎立太子之举。楚王被秦人羁押,迎立太子乃是正举,朝中诸臣大多附和。屈原和昭雎等人竭力反对,主张迎回楚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