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嗯?” 曹操听出一丝异样:“王匡所部?那盟主呢?盟主损失如何?” 士兵拱手:“盟主尚未赶到河阳津,因此没有损失。” 嘶—! 曹操惊诧,一脸的不敢置信:“你是说,董卓绕后突袭河阳津时,盟主的兵马尚未赶到?” 士兵肯定地点点头:“没错!正是如此。” “这” 曹操心头巨震:“这怎么可能?” 全面讨董的事情全面展开,袁绍早已快马赶回。 按照常理,大军出发,即便王匡是先锋,但袁绍的兵马应该不会距离太远才对。 但怎么,董卓都已经绕后突袭河阳津了,袁绍的兵马居然没到? 不合理! 太不合理了! 然而,聪慧的曹操已经深入考虑到这一点,但其下的诸侯,却是在暗暗庆幸。 尤其是山阳郡守袁遗,更是暗松口气:“盟主没事便好,没事便好。” 此人从来只关心袁绍如何,压根没有关心过战局如何,就更别袁绍作战失败后,对于全局有怎样的影响。 济北相鲍信皱着眉,面有愠色:“怪不得近日攻城颇难,想来董卓已经调兵至汜水关,河阳津落败,累及我军呐!” 东郡太守桥瑁更是不住点头:“若是河阳津方向可以多坚持两日,区区一个胡轸,必然阻挡不住我军,或许此刻,咱们已经破了汜水关,杀奔雒阳了。” “唉~~” 桥瑁叹口气:“太可惜了。” 济北相鲍信点点头:“的确非常可惜。” 袁遗神色骤变,厉声而言:“尔等这是何意?难不成,尔等想让袁盟主遭受董卓突袭?如今未伤及根本,对盟军而言,难道不是好事?” “哼!” 袁遗强行狡辩,怒气冲冲:“河阳津落败,是王匡作战不利,与盟主又有何干?” 济北相鲍信厉声回怼:“王匡的确作战不利,但其落败后,盟主因何不驰援?他难道不清楚咱们的战略吗?” “已经落败,战机已逝,如何作战?” “既然未伤根本,又何必休整,继续发兵孟津关,岂不更好?” “若是再有埋伏,为之奈何?” “.” 双方立刻争执起来,吵得是不可开交。 上首曹操厉声喝断:“够了!” 二人方才作罢,没再言语。 很明显。 袁绍在盟军中的影响力,不可忽略。 他即便落败了,照样有人替他开脱,甚至洗罪。 至于河阳津战败的王匡,这帮诸侯压根没人关心。 曹操隐隐感觉到不妙,长出口气:“今日暂且作罢,诸君各自回营,明日一早,按照今日安排,继续强攻,曹某自会给盟主去信,邀他于孟津关策应。” 众诸侯纷纷起身,离开大帐。 只剩济北相鲍信迟迟不走。 待众诸侯各自离开,鲍信方才言道:“孟德,咱们接下来如何?” 曹操叹口气,双眸极其坚定:“自然是继续进攻。” “可是.” 鲍信抬手指向帐外:“他们这帮家伙你也瞧见了,如今袁绍落败,怕是不会再像之前一样听你指挥,以你我军力,如何与董卓决战?” 这一点,曹操又岂能不知。 但他双眸依旧坚定,没有丝毫动摇:“袁绍靠不住,但还有南线的弘农王在,殿下可以逃出雒阳死地,证明我大汉气数未尽,董贼早晚必败。” “弘农王?” 鲍信深吸口气,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瘦弱的身影。 印象中的弘农王,不过一孺子而已,行为轻挑,毫无帝王威仪。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可以逃出董卓的魔掌,在南阳拉起一支队伍,而且还在南线屡次重创董卓。 不可思议! 简直是不可思议! 尤其跟盟主袁绍相比,更是天差地别。 鲍信点点头,坚定地道:“不论如何,我鲍信始终信你。” 曹操深吸口气:“允诚,谢谢你。” 次日清晨。 曹操召集队伍,准备进攻汜水关。 果不其然,张邈、袁遗、刘岱、桥瑁,没有丝毫动静。 只有鲍信决意跟随曹操。 曹操叹口气,回头瞥向大营:“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远近莫不响应,然盟军虽众,真正为天下计者,唯你我二人。” “允诚。” 曹操扭头望向鲍信:“此去生死不知,你可后悔?” 鲍信眼神如炬:“信只后悔错信了袁绍,岂会后悔慷慨赴义!” 求自订!月票!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