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武学筑基-《夏纪神游》


    第(2/3)页

    此时时间到了午时上二刻,饥肠辘辘的一众孩子被各家陪同的大人领去另一间大屋子就用午膳,午膳也是由宫中使者奉上。易三郎一边享用着佳肴,一边暗叹权贵奢豪。

    用完午膳,回到课室,荆长从书箱底部掏出薄毯,将书案后的蒲团软垫铺开,让易三郎午睡了一会儿。

    午后未时,蒙孰下午的课开始之前,易三郎终于见到了蒙学课本,四本厚厚的册子分别是识字、算学、礼仪、常识,每一册都图文并茂,每个字的下方都用较小的切韵标注的读音。

    之后的课堂就正常了,就只是正统的讲解、教导学习。

    ......

    易三郎以为自己能在一年内完成蒙学,他以为只要识了常用字之后,就能顺理成章的一通百通,可惜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国度的文明也是不同的......

    不过半年多,易三郎已经完全可以通过蒙学的结业考,可是却只是卷面的答题能通过,但对于世界的认知,他其实还是无知得不如一个小学生。

    于是,他翻遍了镇南侯府的藏书房,寻找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书籍,每天去皇宫蒙孰都在书箱中塞了一册《景夏通史》、一册《景夏地理志》和一本大夏字典。除了练字,其余课堂上往往都在翻看通史或地理志,一开始罗夫子与魏夫子还会提醒他,不过在发现其实他对课业基本都掌握了,也就不太管他了。其实易三郎能勉强做到一点分心两用,也许是因为蒙学的课业太简单,他能在一边听讲的情况下,一边翻看自己带去的通史或地理志。

    二十七册的《景夏通史》读了小半,只有八册的《景夏地理志》已经读完。罗夫子因为太长时间没见易三郎在他课堂上看地理志了,还特意问了问,然后就建议他对照发生历史事件的地点再查看地理志上对应地点的介绍,顺便还介绍了一本百年前出版的游记性质的《南景三十州风物志》。这一来,本来只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也没能记下多少东西,但经过相互对照印证,趣味大增,倒是确实多记下了不少内容。

    终于在粗略读完《景夏通史》、《景夏地理志》还有《南景三十州风物志》,已经是夏元四千七百〇二年的初冬。说好要一年蒙学结业,但是已经眼瞅着奔两年去了,易三郎找了刘全沟通后,申请蒙学结业考,顺利通过后,三位夫子在他的蒙学结业文书上写下评语:魏夫子写的是“善学”,罗夫子写的是“敏知好学”,陈老先生写了“通达”两个字。

    蒙学结业文书被送去户部登记备案后,易三郎松了一口气,这个算是完成义务教育了吧?常识课中有不少律法相关的知识,里面提到“民十三而未开蒙,家主有责,降爵加赋;县官失察,考绩降筹......”国民十三岁还没完成开蒙,是违法的,家主要负责供予读蒙学,有爵位的要降低爵位,并增加这户人家的口赋,当地县里的主官有失察的责任,考评政绩时要降低筹数......

    ......

    这时,易三郎七岁半,父亲、长兄仍旧在边关驻镇,二哥入了京城东郊清湖畔的东观书院修学问、三五天才会回府一次,义兄荆长领了大明府隔壁的宜州荡寇校尉一职、率着一营人马扫寇剿匪,青禾也进了永兴坊的学堂进学、三天一休,刘全依旧长期坐镇府中执掌事务。易三郎身边的护卫力量有莫六、石毅和宋神通——那个在驰道遇袭一案中差点死掉的术士护卫。

    接下来直到开春,易三郎都没再出过府,而是窝在府中,请了一个叫邹通的武夫子教导武道基础,记忆肌肉骨骼脏腑图解,背诵穴道经络图解,在武夫子最中正平和的六祖真气的刺激下感应穴位经脉的位置,然后每天早中晚各练习一遍六祖正拳。

    六祖正拳是诸夏最平和正大的武道筑基功法,最适合初学之人,后期可以随意专修其他功法不受影响。之所以叫六祖正拳,是因为这是大夏鼎立之初,也就是夏元元年前后百年间,历经六位国君先后整理、融合、修改、创造出来的,这套武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夏鼎立的奠基石,在全面推广之后,初立的大夏在短短数十年间武风强盛、高手辈出,横扫了四方强敌,一举奠定中原霸主的地位。

    六祖正拳在历史上历经修整,易三郎现在学的是三百多年前重新修订过的,共七十三式,几乎能锻炼到全身所有的筋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