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密支那玉石场-《乡村少年》
第(2/3)页
近年来,随着华夏国和缅甸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腾冲县的很多商业人士都呼吁密支那建玉石公盘市场,但密支那去年局势的突然恶化,让这想法难以实施。
“吴先生,我带你去的这个玉石市场,是我们密支那最大的玉石市场。在这里面,有卖成品玉石的,也有赌玉石毛料的拍卖行!你是个好人,我想多说一句,那就是,你尽量不要赌玉!”
“呵呵!谢谢!我知道轻重!”甄诚微微笑了笑,心里暗道,如果真要是赌的话,好像没几个人是自己的对手。玉器行业自己不懂,虽然获利颇丰,但甄诚却没什么兴趣。对于赌玉,甄诚以前倒是听过,但却一直没见过。听到郭丁武这么一说,本来只想买些中草药的甄诚,内心的那种好奇反而被勾起了兴趣。
翡翠原石的买卖是珠宝界最神秘的一种交易,她的神秘就在这“赌”字上,因而买主又有赌玉、赌石的说法。玉石原材料,由于氧化作用,皮壳已成褐红、褐黑或其他各种杂色,一般仅从外表,并不能一眼看出其庐山真面目。即使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也没有一种仪器能通过这层外壳很快判出其内是宝还是败絮。
买玉者必须从包有皮壳的原石,有时也在皮上开一“窗口”,擦掉小块皮壳露出玉质,来判断这块玉的价值。这种买卖的过程就是买家与卖家对一块有皮玉石眼光较量的过程。由于这种判断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同时玉石形成的地质环境很复杂,条件不同,形成的皮壳也不同,厂口不同情况也会有变化,因而买卖风险很大,也很“刺激”,故称“赌”。赌赢了利润很大,所以这种买卖从古到今历久不衰。
传说缅甸玉石商人赌石后,当真正切开加工时,一般不敢亲自在场,而是在附近烧香、求神保佑。如果切开的赌石内有许多水灵剔透的翠绿,一夜之间便可成为富翁;如果切开赌石后其本质是一块外绿内白的灰沙头,则一夜之间就会倾家荡产。
缅甸虽然盛产翡翠,但真正靠玉石发家的,反而是华夏人居多。一山之隔的云南腾冲县,几个大的玉石商人就因为密支那的玉石而发家贴身宠:总统的宝贝纯妻。腾冲商人,对玉石厂生产的玉石承揽包收,如“洪盛祥”商号的董廷珍就连包了十数年,与他情况相似的还有张宝廷、寸如东、李寿郁等,他们都是腾越华侨的巨商,南丝绸之路腾越段是他们反复过往和致富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致富兴衰的历史见证。
近几年,随着华夏人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对翡翠的喜爱程度日益增加,华夏玉石商人逐渐成为缅甸各类玉石拍卖会的主角。据一位玉石老板介绍,华夏的玉石商人在每次拍卖会上都是一掷千金,出手极为大方,往往是缅甸商人出价的2到3倍,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玉石毛料。不少毛料,缅甸商人认为根本没有赚头的,但到了他们手里仍然“利润丰厚”。
到了密支那玉石场,甄诚的视线,很快就被那些流光溢彩的玉石原料吸引了。
玉石都是有魂魄的,缅甸玉石更是被视为具有君子的品格,人们欣赏它所特有的温润感。
缅甸玉石是多晶隐晶的集合体,晶形不同,结合方式不同,这就构成多种多样的种质,有的清澈如水,有的透明如冰……变幻无穷的种质配合多姿多彩的颜色,使得世上几乎没有两种缅甸玉石是一模一样的,人们遇到的每一种缅甸玉石几乎都是可遇而不可再求的。
夜幕下,一块块玉石被一把把大的遮阳伞撑起,很多出售玉石的商人都躺在摇摇椅上,等着顾客上门。
缅甸玉种类繁多,甄诚看得眼花缭乱。
在郭丁武的介绍下,甄诚记住了一系列缅甸玉的名字――玻璃种、冰种、芙蓉种、金丝种、紫罗兰种、糯化种、白底青种、花青种、油青种、干青种、豆种、马牙种等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