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北伐改东征-《抗清》


    第(2/3)页

    刘玄初通过张太后身边宠信的两名宫人也不断劝解,如此闹了三天后,张太后眼见丈夫的部属和自己的女婿一个都不支持自己,晓得她再闹下去也没什么意义,只得同意将丈夫葬于湖南。

    夏国相当即让代理湖南巡抚的张国柱负责皇陵选址,皇陵建成前其岳父灵枢暂时安放在武昌贡院。

    远在兰州的楚王吴应麟因为路途太远,尚不知其是否支持侄子继位。

    广东的晋王吴应期和陕西的安福王吴世综则均派人前来武昌吊唁,奏疏上也都对小皇帝封他们为王表示谢意。

    总体来看,各方势力对吴三桂的去世、小皇帝的继位都保持了“平静”,私底下如何暗流涌动则不为人知了。

    在定北王张长庚和胡国柱建议下,一场决定吴周王朝未来命运的会议在二月十三那天召开。

    参加会议的除了内阁大学士和六部的尚书、侍郎外,就是从安徽赶回来的吴国贵、江西回来的卫朴、王会,还有主持湖南的张国柱、主持贵州的李本深,以及从前线撤回来的马宝等人。

    这帮人中除了张长庚都是原平西藩的主要文臣武将。

    被姑母照顾的小皇帝肯定无法参加这场会议,自然由夏国相这个大姑父代其行使“皇权”。

    会议一开始就确定了基调。

    就是北伐还打不打。

    吴三桂的死和清安亲王岳乐领军自开封穿插吴军后路,导致马宝被迫领兵一路后退,致使郾城大捷取得的战果尽数付诸东流,围攻汝宁的几万吴军主力也因此全线撤到信阳。

    但除了吴国贵、张长庚外,并无多少人就此指责马宝。

    夏国相虽有遗憾,却也觉马宝及时后撤是对的,不然真被岳乐截断后路,他手上那支精锐骑兵可能就要为此葬送。

    没有马宝手中的骑兵,对付清军肯定无比吃力。

    吴军主力的大规模后撤加之吴三桂的去世,在北伐军中也引起了不小恐慌,不少将领和官员都在暗中观望。

    关于吴三桂之死的一个谣言也是到处传播,说吴三桂之所以突然病死,就是因为昭武这个年号取错了。

    说什么昭字斜日、刀口组成,所谓日已过午,不可久照;斜日又在刀口之侧,主凶兆。

    如此,吴三桂不死谁死。

    连带着,吴周必然短命。

    谣言的威力极大,再结合吴军事实上的撤退,真就是人心惶惶。

    因此想要重振人心,就必须整军再次北伐,以实际行动告诉天下人大周朝不仅不会因为吴三桂的死崩盘,反而愈发朝气勃勃。

    有鉴于此,历来主张坚定北伐的吴国贵第一个站出来表示道:“今日大计没有什么好议论的!应当全军立即北上与岳乐决战,只要吾辈勿畏难,勿惜身,宁进死,勿退生,拼死决战,消灭岳乐渡过黄河,直捣黄龙指日可期!”

    “对,这件事根本没有议的必要,我愿领军与岳乐一决高下!”

    吴国贵话音刚落,胡国柱就起身支持,并说妹夫定国公已经攻取洛阳,岳乐部清军眼下实际也是孤军一支,只要将士齐心协力,人人抱定必死之志与岳乐决战,清军必然不敌。

    见胡国柱和吴国贵支持继续北伐,张长庚不由捋了捋胡须,心道这下稳了。

    在场的北伐派除了他这个定北王外,还有次辅刘玄初和猛将马宝,只要他们坚持北伐夏国相这个“摄政王”也只能同意。

    如此,大事尚有可为。

    很快,刘玄初就表达了自己意见,其意归结起来就是北伐要马上进行,不能同清军在长江北岸做过长时间对峙,否则时日一久就是自取灭亡。

    然而,让张长庚万万没想到的是,猛将马宝却起身表示眼下已经无法北伐。

    理由有三点。

    一是北伐良机已失,岳乐部的到来让原本空虚的豫东地区守卫力量增强;

    二是先帝的死导致军心动摇,加上接连作战士卒都很疲倦因此需要休整,此时强迫士卒继续北上恐怕效果于事无补;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军粮草不继。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马宝当即询问主持户部的大学士来度,问其粮草和军饷情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