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应熊若归,誓师北伐-《抗清》


    第(2/3)页

    见岳父最器重的方先生竟支持起兵,胡国柱一下激动起来,立时大声附和。

    夏国相犹豫了下没有吭声。

    显是方光琛所言有一定道理,且其也没想到康亲王杰书竟会大败,让他不由重新审视起清廷的实力,以及岳父起兵会导致什么样的局面和后果。

    “廷献所言我岂不知?”

    吴三桂却是一脸踌躇难决之状,皱眉道:“只恨应熊尚在燕京,我若轻动,则子孙必会遭殃。”

    “王爷无须担心世子、世孙安危!”

    方光琛意当下局面燕京除担心明朝死灰复燃外,最担心的就是昆明发兵北上趁清廷病要清廷命,所以建议吴三桂当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趁势向燕京提出世子南归请求。

    只要世子南归,昆明这边举兵的顾虑便能彻底打消。

    什么名义都可,哪怕说平西王病重也行。

    “靖南世子精忠已归藩,有精忠例在,世子归藩未尝不可。”

    胡国柱支持方光琛的意见,认为应马上向燕京提出世子归藩请求。

    成功的可能性至少有六成。

    毕竟,明军的死灰复燃同十万平西大军北上不可同日而语。

    若燕京放还世子,则父王起兵再无顾虑。

    若燕京不肯放还,则说明燕京始终猜忌昆明,那晚反不如早反!

    所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不趁清廷被湖北战事搞的焦头烂额之时起兵北上,难道还要等他们平定湖北再动手不成!

    “世子世孙只要回藩,王爷哪怕不发兵北上与他清廷一争高低,也可与燕京划地讲和,此汉高祖分羹之计也。若王爷迟迟不定,错失良机,他日我等只能引颈受戮!”

    作为谋士,方光琛已经给“恩主”最好建议,但是否采纳就由不得他了,因而心中焦急。

    可即便方光琛把话说的这么明了,吴三桂仍就拿不定决心,见状,一直不同意起兵的夏国相忽道:“父王可秘派人至京将世子与世孙一并搬来云南,只要人回来,还怕他燕京做什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