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周正方擅长医术,又通晓印度医书,他被夏埙留下来翻译医书,再请王伟派人,在孟加拉建立港口据点,直接和印度进行贸易。 王伟执掌交趾水师,已有半年。 水师成员来源驳杂,有广东沿海渔民,有投降的倭寇,还有安南、暹罗、柬埔寨归降的水军。 共有两万人,战舰千艘,运输船万余。 驻地是金瓯湾。 大明新占的土地,暂时还在用老名字,新名字需要翰林院起,内阁审核,最后由皇帝阅览,才能定下来。 尤其是对海洋的命名,中枢已经吵起来了。 姚夔认为,沿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叫法。 而耿九畴却认为,东西南北用完就没有了,而且这些名字难以凸显出大明的威严来,当启用新名字。 朝中官员皆在争论,如何起名,哪个名字更好。 从北京吵到南京。 朱祁钰御批,海洋以大明朝代来命名,比如唐海、金海、元海等等; 近海则以华夏历代先皇的年号来命名; 重要海湾以明代皇帝年号命名,非重要海湾以功臣的名字命名; 重要海峡则以华夏伟人的名字来命名,非重要的则以名臣名将的名字来命名。 却遭到都察院的反对,认为这是冒犯名讳,是大忌。 内阁吵到朝堂,朝堂吵到民间。 天下报纸,都在议论,该怎么命名新领土。 不止海湾,很多城池的名字都要改,山川湖泊、岛屿,都要改。 这些新城,是无迹可寻的,从史书上找古名字,未必属于华夏的,而翻译过来的名字,又难以彰显大明的所有权。 足足吵了两年,最终皇帝下圣旨,组建一个起名所,诚邀天下博士,入起名所,由起名所给新占土地命名,由内阁审批,再由皇帝御批,通过后,再通行天下。 起名所还开办了个起名报,征集天下饱学之士的意见。 反正有折腾一年多了,各地还没有确定的名字。 王伟在金瓯湾建立水师衙门。 又向柬埔寨租借了富国岛和龙岛,得以顺利通行柬埔寨,抵达暹罗,又跟暹罗租借了阁骨岛、阁昌岛,并租借了曼谷,作为陆地上的补给地点。 暹罗王狮子大开口,王伟捏着鼻子同意。 只是借一块地,建立军港停靠,在陆地上得到补给而已,沿途各国还能赚钱,也能跟着贸易,算是好事。 绕行暹罗,通过马六甲海峡。 掌管马六甲的就是马六甲王国,其国是大明的藩属国,对大明极为恭敬。 永乐朝,马六甲的国王亲自携家带口来大明朝贡, 王伟上表给马六甲国王,请求马六甲赠与大明一块地,允许大明船支停靠在此。 马六甲国王将一个荒凉的小岛,赠予大明。 这座岛上居住着淡马锡难民,也就叫淡马锡岛,以后会叫新加坡。 现在这个岛,原住民也就两千来人,但位置极为重要,扼守东西贸易的咽喉要道。 王伟亲自登岸,入朝感谢马六甲国王的慷慨,并赠送马六甲国王一支火绳枪,一船纸张,和一套书籍。 并承诺,这座岛算大明买的,大明愿意给十船瓷器、十船丝绸,以示恩宠。 回程的时候,王伟去三宝山上香。 郑和七下西洋,五次停在马六甲,将大明辉煌的文明传到了马六甲王国。 所以,马六甲王朝将郑和攀登过的一座山,命名为三宝山。 马六甲国王苏丹曼苏尔沙,他去年继位,尚未得到大明册封的他,投桃报李给送给大明一处岛屿。 大明也会十分大方的赏赐他们东西的。 现在叫淡马锡,以后这座小岛,就叫新加坡。 王伟和曼苏尔沙解释,大明非屠戮安南人,而是安南人不服王化,叛逃大明后,摸黑大明而已。 不管马六甲王国信不信,反正王伟信了。 王伟留下人在淡马锡筑城,建立军港。 而王伟前脚刚走,曼苏尔沙就给大皇帝上书,请求大皇帝居中调停暹罗攻打马六甲王国的战争,请暹罗罢兵。 王伟又和下缅勃固王朝达成协议,租借大光(仰光),作为明船停靠的地点。 在孟加拉,大明还有一个宣慰司。 底马撒宣慰司。 于永乐三年设置,陈嘉猷抵达的最后一个宣慰司,就是底马撒宣慰司,陈嘉猷一番赏赐后,才进入印度。 王伟最后一个陆地据点,就在底马撒,就是孟加拉。 这条航线,最快能缩短十五天左右。 王伟派人反复试航。 禀报给中枢。 并和印度诸多小国进行贸易,纳入朝贡体系,主要是建立航道。 而从交趾返回大明的航道,经过多番运输贸易,也已经确定了几条航道。 一条是从交趾至钦州、琼州;一条是从金瓯湾至泉州;一条是至上海;一条是至天津。 四条道路,连接内地和交趾。 而交趾又通往印度。 一条通往西方的航道,正在探索的路上。 北京却焦头烂额,皇帝从南京发来的十道圣旨,足见皇帝之怒。 养济院,是皇帝得意之作。 仅景泰十年,皇帝就拿出27万两银子,将孤儿运送入京,再养在京中,吃喝住用行,供其读书等等开支。 奉祀宗庙的时候,皇帝将此作为大功绩,禀报先祖。 结果,养济院暴雷! 各道运输人员,竟和青楼等行业勾结,贩卖长相漂亮的孩童,从中牟利。 看看皇帝圣旨的语气,就知道皇帝之怒。 尤其在爆发汉宗案、妖书案、陈友案之后,爆发了养济院瘦马案,主要涉及皇帝的贴身太监王诚。 都察院的御史,已经写奏疏弹劾王诚,请皇帝收太监于内宫,勿用太监掌兵权,并希望皇帝规范太监用途等等,让天下恢复清平。 这种奏疏,天天都有。 皇帝向来留中不发,置之不理。 但这次王诚亲眷爆出丑闻,在皇帝心头上扎刀子,让皇帝被迫收回权柄。 阁部重臣,云集文华殿。 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本来掌内阁事的于谦,因为陈友案,而遭到贬谪,如今只有代首辅之空名,并无实权。 于谦干脆称病,不再出现此等重要场合。 内阁权柄由姚夔、王复、耿九畴等人瓜分,内阁自建立之初,本有凌驾于六部之上的趋势,于谦被弹劾而地位摇摇欲坠,内阁再次被六部压制。 “此案是江苏御史桂怡禀报的,这桂怡是慈溪人,唯恐天下不乱。” 姚夔贪图首辅之位,本想在这段时间主持内阁,将阁部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结果,养济院瘦马案曝光,就很考验姚夔整顿中枢,并处理此案的水平了。 “哼,这是盐商对中枢的反抗。” 耿九畴冷哼:“区区盐商,靠大明吸血而活,如今陛下要改盐政,恰逢其会,这些蠹虫,竟想炮制瘦马案来抵抗中枢,真是可笑。” 他是局外人,看得非常清楚。 首辅位置是给地方督抚留的,本该入阁的朱英和林聪被留在地方,年富、韩雍等人也留在地方。 天下各地督抚都有了安排,唯独辽宁督抚李贤没有。 而李贤督抚任期已经到了。 三年时间,不长不短,但李贤却给辽宁带来了新的景象,未来只要按着李贤的路子继续做,十年内,辽宁会成为北方巨富省份。 而接手李贤的,则是李贤的老搭档商辂,自然可以延续辽宁大治的。 那么,于谦离开内阁,和文官划江而治,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就解释的通了。 首辅的位置,可不是给姚夔的,而是给李贤留着的。 这是皇帝在给李贤铺路啊。 甚至,下一任首辅也不是姚夔,极有可能在张凤和王竑中间挑选,这是当年皇帝答应过的事情。 姚夔最多居于次辅位置。 而姚夔想当次辅,也得纳投名状,他抱怨盐商,皇帝何尝不是在拿盐商考验阁臣,看看谁想当次辅。 王复眸光一闪:“耿尚书所言甚是,那盐商祸国殃民,戕害孩童,必当严查!” “本阁以为,当速拟圣旨,着大理寺、东厂联手调查。” 好你个王复! 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争权夺利的关键时刻,比狗鼻子都灵。 耿九畴看好王复。 王复太善于抓住机会了。 倒于之后,权柄大增的是他王复。 以前王复在内阁里,属于和岳正一撮人,都是没什么话语权的透明人,可随着张凤、王竑被外派,于谦离开内阁,姚夔飘了之后,王复竟得到最大的权柄。 一声不吭,却笑到最后的人,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 案案没有他的身影。 案案他都笑到最后,可以说此人无处不在。 姚夔也反应过来了:“我来拟定中旨,务必严惩。” 他终究落后一步,心中气恼:“本阁看此案尚有蹊跷,朝中何时口风忽然对准太监了呢?” 这是个敏感话题。 朝中清流皆反对太监掌兵,请求皇帝收回宫中爪牙。 而像姚夔等依附皇帝的官员,则被骂成帝党,被口诛笔伐。 但无论文官武将,都不希望太监掌兵权。 反对最激烈的是勋贵。 一旦太监掌兵权,本就蛋糕不多的武将,就更吃不到饭了。 耿九畴瞳孔微缩,姚夔想拉拢勋贵? 他发觉王复不是小白兔之后,开始向于谦靠拢?想借于谦的势,拿下首辅的位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