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平壤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大同江上的唐军巨舰仍在缓缓巡航,舰舷炮口的余温还在。 李承乾在裴行俭、高延寿等人的簇拥下,踏上了曾经属于渊盖苏文的大对卢府。 府内尘埃落定,唯有梁柱上未干的血迹,还在无声诉说着昨夜的激战。 他抬手示意众人落座,目光扫过殿中诸将,沉声道: “平壤既破,高句丽之局需速定。今日召诸位前来,便是要议一议战后安置与东疆长远之策。” 话音刚落,裴行俭率先起身:“殿下,如今渊盖苏文被擒,城内残余势力虽已溃散,但民心未稳,粮荒未解,需先固根本。” 李承乾微微颔首,指尖轻叩案几: “孤已有决断。传孤命令:即刻开启唐军随军粮仓,按户分粮,每户先予三石,解燃眉之急。” “另外,派遣随军军医,医护兵,遍历街巷,救治伤患,无论军民,一视同仁。” 说到此处,他看向一旁的高延寿,语气多了几分郑重: “高将军,你本是高句丽旧臣,熟知本地风土人情。” “孤任命你为安东都护府副都护,领平壤刺史,赐爵乐浪郡公,总领高句丽旧地民政,负责编户齐民、恢复农桑。” “你需记住,如今此地已是大唐疆土,百姓皆是大唐子民,切不可再分彼此,若有官吏苛待百姓,你可先斩后奏。” 高延寿闻言,当即起身叩拜,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臣谢殿下信任!定不负殿下所托,必让辽东百姓安居乐业,不复战乱之苦!” 他曾被李承乾逼着为大唐绘制高句丽堪舆图,后被李承乾放回高句丽当间谍,本打算就此逍遥。 可他心知李承乾的厉害,也知渊盖苏文囚禁了高句丽王,故而下定决心举兵反抗。 不管这中间有多少小九九,最终皆因渊盖苏文弑君而坚定。 如今得李承乾重用,既能报旧主之仇,又能为百姓谋福祉,心中再无半分疑虑。 “将军请起!” 李承乾扶起高延寿,又看向殿外候命的李思远,道:“李主簿。” “臣在!” 李承乾唤出李思远的名字,见他快步入门行礼,便沉声道: “你潜伏敌后,功不可没。擢升为安东都护府长史,赐爵白江侯,赏千金。协助后续镇守将领操练兵马,防范周边残余势力反扑。往后辽东军务,你需多费心。” “臣谢太子殿下提拔!” 李思远惊喜交加,伏地叩首:“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一跃成为都护府长史,深知这是李承乾对他的莫大信任,心中也早已暗下决心,要以战功回报这份知遇之恩。 而在场的众将,无不面面相觑。 这两个高句丽降臣竟得如此重用,实在出人意料。 唯有裴行俭等心腹明白,这是太子的制衡之术。 让高句丽人治理高句丽,既安抚人心,又互相牵制。 安置好民政与军务副手,李承乾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愈发深邃: “辽东之地,背靠大唐,面朝东海,战略位置至关重要。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一员猛将坐镇。孤思来想去,唯有一人可当此任。” 诸将闻言,皆屏息等待。 只见李承乾缓缓开口:“孤欲表荐薛仁贵为平壤道大总管,总领辽东军政要务,镇守高句丽旧地,诸位觉得如何?” “啊?” 薛仁贵大吃一惊,不由上前:“太子殿下.” “仁贵稍安勿躁!” 李承乾笑着抬手打断了薛仁贵想说的话,然后环顾众将道: “薛仁贵勇冠三军,早年便立下赫赫战功;此番围困平壤,他率部攻克城南要塞,斩杀高句丽大将数名,威望足以震慑四方。” “有他在此,辽东可安。” “殿下英明!” 裴行俭当即附和: “薛将军不仅勇武,更懂治军之道,且体恤士卒,由他镇守辽东,既能安定军心,又能安抚民心,实乃最佳人选。” “不错!薛统领合适!” “薛将军坐镇辽东,当仁不让!”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