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打开投影仪,画面上出现了一幅高清的卫星影像,就在西太平洋库拉圈经济带的上空。 画面放大,放大,再放大。一个南岛土著坐在自家门前,正在用颜料给自己化妆,旁边还有晾晒的草裙。还有标志性的,许多库拉装饰品。不远处就是游客中心,他一会儿要去那里表演节目。广场上还有老子骑牛的雕像,还有大幅的道德经标语。游客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从游轮上走下来,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观看表演。 这就是当地在现在的样子。因为被当作了老庄社会的典型模板,这里被开发成了一片著名的旅游度假区。这里的居民依旧会进行库拉交换,但已经变成了一种表演项目,通过表演节目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是卫星影像?但是连山号现在不在那上空啊,这是怎么拍到的?】 没有人知道,只有张三先生自己知道这视角是怎么来的。 “这,才是我要告诉诸位的。”张三放下了讲义,“我上述和你们强调那些人类学研究中的问题,那都是凡人要考虑的。批判、批判的批判、批判的批判的批判,这些都是有关事实和真理的种种讨论。归根到底,是因为无人能够认知到事物的本质,因为人类是通过语言文字相互交流的。任何信息在转变成语言和文字时,都会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磨损、失真。 “人们无法自己认识到事实,所以需要借助史学来帮自己回到事发现场。而任何史学上的表述,都不可避免地要掺杂史观。所谓‘孔子做春秋,微言大义’,说的就是这一点。任何文章都是作者自身观点的表达,没有任何情况能够例外,因为文本本身就不是一个客观的产物,你又要如何得到绝对客观的信息呢?答案是,把书合上,自己看。” 他指了指背后的影像:“你为什么需要民族志学者呢?因为你自己没有办法去现场。如果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看到这些影像,并且有无限的时间和精力去一点点看完这些,那么民族志也就不需要了。你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这些文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但是先生。”下面有人问,“这些只是空间上的转换,我们只能看到现在的影像,而且只有一个镜头。如果要看到事情的全貌,我们就必须要反复观看前因后果。这根本就做不到啊。” “不,你们能做到。”他指了指画面的下方——那下面,有个时间轴。 张三先生在按了手上的遥控器,那时间轴往回略微倒了一点,就倒到了一个月之前。 刚才穿着草裙的南岛土著,现在正穿着沙滩衬衫坐在自家门前,喝着可乐,听着音乐。 【等下.难道是.】 “不会吧”商洛为之愕然。因为那个时间轴,好像特别特别的长,特别长,比命还长。 【商洛,难道那个进度条.按照这个比例,其实可以往回拖几百年都不止啊!】 第(2/3)页